1. 首页 > 育儿知识

恒河源头是中国哪条河(恒河源头在哪个国家)

古印度河文明就是华夏文明的五个铁证


在当今中国,只要一提到古印度河文明,人们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印度这个国家,然而却没有几个人能正确地认识到:古印度河文明所处的印度河流域,乃是今日之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邦。这一地理区域,按照华夏文明风水堪舆之学,正是夏至那天正午日影一尺五寸之地,也就是北纬30度左右的印度河流域全境与恒河上游。

古印度河文明,又称哈拉帕文明,是在1922年发现于英属印度哈拉帕村,所以通常又称为“哈拉帕文明”。哈拉帕文明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100年至前1600年.相当于中国的伏羲到夏朝。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衰落后,在南部的恒河流域,又兴起以摩揭陀为中心的吠陀文明。

古印度河文明,今天在国际学术上还属于无主文明,学术界对其历史的研究尚属于空白。经作者多年研究,现在可以明确肯定:古印度河文明就是夏朝以前的华夏文明,是《山海经》记载的河洛之地。国际上称印度河—萨拉斯瓦蒂河两河文明(印萨文明);中国称洛水—河水两河文明(河洛文明),这里正是河图与洛书的诞生地。

在本篇文章中,作者主要从天文、地理、人文、宗教、文字,五个方面力证古印度河文明就是华夏文明。

一、天文方面:《周髀算经》记载着与古印度一样的天体模型

在中国有一本叫《周髀算经》的天文学书籍。主要通过立表测日影建立勾股定理,来讲解璇玑定北极,七衡六间图,四象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极昼极夜等一系列天文规律。根据《周髀算经》记载,中国古代宇宙模型为盖天说,这与古印度的宇宙模型几乎一模一样。请读者看表一:

表一:《周髀算经》与古印度天体模型对比


上述七项宇宙模型特征的精妙吻合,不得不令人感到惊讶!《周髀算经》宇宙模型与古印度宇宙模型完全吻合的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两种天文理论同源的结果。

对古代印度宇宙模型的记载,主要保存在一些《往世书》中。《往世书》是印度教的圣典,同时又是古代史籍,带有百科全书性质。它们的确切成书年代难以判定,但其中关于宇宙模式的一套概念,学者们相信可以追溯到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之前,这正是周朝鼎盛时期。据《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曾经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用时662天去印度河巡游天下(参见《左祖右社与阳城》)。

二、地理方面:道之昆仑 佛之须弥

中国古代文献和《山海经》中的昆仑山,就是西藏的冈仁波齐峰,作者已经在《左祖右社与阳城》书中考证清楚。现把昆仑山地理河源的考证结果拿过来与须弥山对比一下,请读者斟酌。

《海内西经》对昆仑山地理山河描写如下:“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海内西经》记载的河、赤水、洋(黑水)、青水、弱水,就是现在发源于冈仁波齐峰南面玛旁雍错湖的印度河、萨特莱杰河、恒河、雅鲁藏布江,以及在3700年前就已经干涸的萨拉斯瓦蒂河,参见表5 《山海经》河流名称与现在河流名称对照表。

表5 《山海经》河流名称与河流现在名称对照表

《山海经》记载的河流流向特点是:以西流和西南流居多;东流、东南流居少,叙述的地理特征,符合青藏高原及南亚次大陆水文地理。比如河水、赤水、弱水均是西流和西南流,最后入西海岸的阿拉伯海,这与印度河、萨特莱杰河、萨拉斯瓦蒂河的流向一致。而东流的两条河青水、洋水(黑水)尽管东流和东南流,但最后还是转向西南或南,向南流入南海岸的孟加拉湾,这与雅鲁藏布江和恒河的流向一致。《凉土异物志》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地理描写为:“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禹记》所云昆仑者焉。”《汉书·西域传》也说:“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这些都与《山海经》的记载无异。请读者参见图19《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地理河流图。



图19 《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地理河流图


“昆仑山”还叫“阿耨达山”,“阿耨达山”就是“须弥山”。“阿耨达山”上有“阿耨达池”,“昆仑山”上有“昆仑南渊”。想必这些都不是巧合吧?作者再拿出一幅,根据佛经绘制的图20阿耨达山地理河流图。请读者将图20阿耨达山地理河流图,与图19《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地理河流图对照阅读。



图20 阿耨达山地理河流图


图19《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地理河流图,从青藏高原古昆仑山发源的河流有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雅鲁藏布江;图20阿耨达山地理河流图,从青藏高原古昆仑山发源的河流有长江、黄河、阿姆河、印度河、恒河。图19是作者根据《山海经》绘制的地图,图20是根据佛经绘制的地图,这两张地图除了线条的表现手法不同,作者实在看不出其它哪里还有不同!

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雅鲁藏布江、萨特莱杰河、印度河、恒河的源头是玛旁雍错湖,在《山海经》中叫“昆仑南渊”;在道教传说中叫“昆仑瑶池”;在佛教中叫“阿耨达池”,在民间传说中叫“无能胜湖”,是南亚四大河流之母。

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双树幻钞中》说:“宝山在大雪山北,上有阿耨达池,东从牛口流出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从象口流出信度河,入西南海;西从马口出缚刍河,入西北海;北从狮子口出从多河,入东北海,潜流地下出积石,为中国河源。”

古印度,古代又称五印度,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故称五印度。此种划分起源甚早,来自《山海经·五臧山经》,大禹作括象图,把夏朝的小九州也划为东、西、南、北、中五部,称为五藏,即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往世书》中即已有之。

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三国》说:“五印度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

只要是中国读者,哪怕是第一次看到须弥山的地理模型图,马上就会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并且会轻易地发现:须弥山地理模型之上,有很多概念本就是中国道家的易学元素。比如说:

须弥山有八宝十二州;道家有八卦十二州。

须弥山有四大天王;《山海经》里有四方风神。

须弥山有九山、八海、四洲;道家有九州、八荒、四海。

须弥山上有三十三天诸宫殿,帝释所住;道家有“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

须弥山于世界最高,为天地起始;道家说天体始于北极之野,地形起于昆仑之虚。

这些看似巧合的易学理论,实则是佛道两派皆出于华夏的有力证据。

三、人文方面:华夏三皇与印度教三大主神对照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华夏文明以“三”为数,向下相传。燧人氏的天皇、地皇、人皇,皆是燧皇。天皇、地皇、人皇也可以叫作天燧、地燧、拒燧。燧人氏天皇兄弟十二人,淡泊无为而俗自化,以木德王,岁起摄提,执政一万八千年;燧人氏地皇,有十一姓,以火德王,兴于熊耳、龙门山,执政一万八千年;燧人氏人皇兄弟九人,乘云车,驾六羽,出暘谷,分长九州,各立城邑,执政一百五十世,合计四万五千六百年。这样算来,燧人氏天皇、地皇、人皇时代,共计执政八万一千六百年。说明天皇、地皇、人皇都不是指代一个人,而是指代华夏历史的某一个时期,这期间的帝王,数不胜数。

作者研究印度河文明与华夏文明同源时候发现:天燧、地燧、拒燧的文化符号,被画在印度教三大主神湿婆、毗湿奴、梵天的额头之上。参见图21梵天、毗湿奴、湿婆额头华夏文化符号图。



图21 梵天、毗湿奴、湿婆额头华夏文化符号图


作者梳理了梵天、毗湿奴、湿婆额头上的符号提炼出来,最终归纳为三个基本符号: ? 。凡是有一点道家修为的中国人,对这三个符号一定都不陌生。

第一个叉形符号 ,稍微复杂一点,请读者们看图22汉砖画拒燧皇生伏羲女娲图。图22中,拒燧皇将右手的矩尺交予伏羲,将左手的圭尺交予女娲。矩尺,在古代叫“挺木牙交”,或叫“圣木曼兑”,是以圣木上方顶端方牙定北极的天文仪表。而印度三大主神额头上的叉形符号,正是“挺木牙交”之状,看来无论是印度的神还是中国的神,永远也脱离不了天文工作,因为神的乐土就在天堂。 那么这个叉形符号,所对应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为现代汉字“拒”字。



图22 汉砖画拒燧皇生伏羲女娲图


第二个火星状符号 ,是燧火。参见图23金文古字燧人头顶上的燧火。这个符号,可以理解为现代汉字“燧”字。是燧人氏标志。



图23 金文古字燧人

第三个罗列在一起的三横线符号 ?,中国人都认识,是八卦里面的“乾三连”,“乾”就是“天”。这个符号,可以理解为现代汉字“天”字。

现在按照作者解读的梵天、毗湿奴、湿婆额头上三个华夏文化符号,来译读一下梵天、毗湿奴、湿婆额头上到底都写了什么。



原来印度教的梵天对照华夏的拒燧皇。《易纬·通卦验》云:“天地成位,君臣道生。君有五期,辅有三名。”注云:“三名,公、卿、大夫。”又云:“燧皇始出,握机矩表计(参见图22),置其刻日苍牙,通灵昌之成,

孔演命,明道经。”注云:“拒燧皇,谓人皇,在伏羲前,风姓,始王天下者。”拒燧皇是人皇,参见图22拒燧皇生伏羲女娲,伏羲也是风姓,按照世袭的关系,伏羲也是拒燧皇。

湿婆是天燧就是天皇啊!那毗湿奴叫拒,极可能就是地皇。若说湿婆是天皇,毗湿奴是地皇,证据还略显不足,那梵天是伏羲的证据,则体现在这两人极为一致的生平简历上:

梵天是创世之神,伏羲是华夏人文初祖;梵天是造书天,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梵天头画方牙,伏羲手握矩尺;梵天是四面佛,伏羲坐四方之台画八卦;梵天娶萨拉斯瓦蒂河女神;伏羲娶弱水女娲,据 《左祖右社与阳城》一书考证:“弱水”就是萨拉斯瓦蒂河,换言之:伏羲娶的也是萨拉斯瓦蒂河女神。这么多完全一致的履历,难道又是巧合?研究多年,作者不禁感叹,无论天文、地理、文字、宗教、图腾,古印度河文明都与华夏文明同出一脉。

《薄伽梵往世书》也把伏羲作为吠陀之神。《薄伽梵往世书》第一篇 第一章 《奈弥刹蓝耶森林的祭祀》 说:“此时,人便能洞见其永恒真性,以及天命之所在。为此之故,自太古以来,一切贤圣皆以爱敬之心事奉至尊者——克利须那。虽然他们也礼敬天神,诸如梵天、湿婆④、难近母⑤之类,但却拒绝崇拜这些由自然之气幻化成的形体。那些诚心渴求解脱的人只崇拜太一伏羲,了知伏羲才是一切学问、祭祀、瑜伽和苦修的终极目标。犹如烈火传薪,至尊者有无数的化身,例如罗摩、尼星诃、筏罗诃等。这些化身皆为至尊者之全权部分或部分之部分。唯有薄伽梵克利须那才是原初的至尊之神。”  

四、宗教方面:道教与吠陀《薄伽梵往世书》同出一门

案例一:

《太平御览》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画八卦。” 


《薄伽梵往世书》第一篇第一章 《奈弥刹蓝耶森林的祭祀》 说:“南瞻部洲婆罗多之地。大约五千年前,就在至尊者克利须那离开地球不久,喀利年代之初,以邵纳伽真人为首的诸多圣哲聚集在奈弥刹蓝耶森林,举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秘密祭祀。这个极其神圣的地方据说是天地的中心,创世者四面梵天(伏羲)曾以冥思之力创化出一个无与伦比的巨大时轮,环绕整个宇宙,这时轮的枢轴就是奈弥刹蓝耶森林。”


案例二: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薄伽梵往世书》第一篇第一章 《奈弥刹蓝耶森林的祭祀》说:“虽然道是一,根据修道者的修炼途径和境界,在经典的论述中,却分而为三,此即梵、超灵、薄伽梵。”

《薄伽梵往事书》第五章说:“至尊生物以他超然的主宰化身的形象一一至尊主的完整扩展,使由三种属性构成的物质自然受孕.随后在永恒时间的影响下,生物体出现了.”


案例三: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薄伽梵往事书》第五章:“您虽然是全体半神人及不同等级生物体的最初创造者,虽然最老,但却没有变化,至尊主啊!没有什么是您的来源,也没有谁高于您,您把含有全体生物的**注入外在能量,但您自己却不经出生就存在. 至尊自我啊!我们在创造的一开始就从整个宇宙能量中被创造出来,请给予我们您仁慈的指导,教导我们如何做事,请把您完美的知识和力量赐予我们,使我们能够在随后的各个部份的创造中为您服务。”

案例四: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

《薄伽梵往事书》第二章天人的苦闷以及《薄伽梵往世书》的撰作缘起,说:“你用隔绝天人的手法论说大道,已然迷惑了世人。你与世浮沉,允许世人享受天上人间的欲乐,如此你鼓励他们用礼法的名义,加剧心灵的疾患。”


案例五:

《连山易》卦歌所说“叠山象”,便是佛教的南瞻部洲印度。


《薄伽梵往事书》第二章天人的苦闷以及《薄伽梵往世书》的撰作缘起,说:“虽然像疯子一样浪迹天涯,殊喀提婆.哥史华米却是真正的觉者。象城之民②如何对待他?”

②梵文hastinapura,意为大象之城,即南瞻部洲,今德里旧城所在。其城墙至今犹存。

《往事书》其实就是印度版的《尚书》,是重要的吠陀经典。“吠陀”与东北亚的“萨满”和西南彝族法师“毕摩”,意思其实都一样的,都是指“知识”或“启示”的意思,都是早期萨满教的布道使。

五、文字方面:印度河古象形文字是甲骨文的前身

印度河古文字是甲骨文的前身,作者在专著《遗失的华夏哈拉帕》一书已经专门讲解,并得出结论:《山海经》是印度河印章的产品说明书。本篇只列出两张字表,请读者们过目。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中国与印度河流域(印巴地区),无论是在在天文、地理、人文、宗教、文字、信仰都是一样的。


作者作品展示: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思恒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pneumabooks.com/yuerzhishi/19048.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