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教育培训

wps解除只读模式(wps怎么解除锁定)

写程序不爱署名的严援朝,名字出现在了中关村创业大街上。

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1983年研发出了我国第一个在计算机上实现中文输入的CCDOS系统。

在此系统上生产的长城0520CH计算机,如今作为“镇馆之宝”,被摆在位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创业博物馆里。

“现在很少有年轻人认识它。”创业博物馆创始人苏菂说。他和这台计算机初识,还是在1986年,当时7岁的苏菂跑到父亲的单位,第一次在这台计算机上玩起了游戏。

30多年后,决定创办创业博物馆的那一刻,苏菂一下子想起了这个“大块头”。“这个型号的电脑,找起来还挺难。”当年的0520CH,几乎不对个人销售。

寻找0520CH的过程是一次学习,在这个过程里,70后的创业者苏菂开始慢慢了解它背后的故事。

故事从IT领域开始

信息专业出身的苏菂想用博物馆的每一件物品讲述创业背后的人和事。他把故事的重心放在了IT领域。上世纪80年代,攻克“中文处理”难题成为我国计算机领域的首要挑战和使命。

1983年,在一次全国计算机协调工作会议上,国家有关部门提议要在PC上做汉字系统。但这个难度太大,一时没人接。

直到问到在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六研究所工作的严援朝时,他点了头。而后,严援朝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那是一段波折的经历。起初用来研发的IBM电脑差点被烧坏,严援朝一天也只睡三四个小时,几个月废寝忘食,写出了CCDOS系统。

两年后,第一台软硬件汉字系统配备齐全的长城0520CH研制成功,并在优化后量产。这让我国在计算机领域开始拥有话语权。

许多创业者在之后的10多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让计算机会“说”中国话。

长城0520CH问世的那年,联想汉卡被插进了计算机里。

苏菂没上小学时,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和硬盘都很小,硬盘最大才有100M。这样的存储能力,无法承载海量的中文字库,更无法高效处理中文。

1985年联想汉卡问世,具备解决硬件扩充计算机汉字存储能力,它将汉字输入法及其驱动程序固化为一个只读存储器的扩展卡,插在计算机主板上,就能敲出更多汉字,甚至处理中文文件。

大多数人对联想的记忆停留在电脑产品上。但事实上,当时身为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的倪光南在研发出汉卡的那一刻,已经创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骄傲”。

有了汉卡,人们在计算机上敲打中文,便有了更多的“底气”。

一个在深圳的年轻人就凭着这份自信,揣着4000元,跑到一家媒体,为自己造的第一块汉卡“打广告”——他就是巨人集团创始人史玉柱。

1988年,刚从深圳研究生毕业的他,看到了市场对汉字处理软件的需求,研发出了M-6401,随后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的巨人汉卡,在创业博物馆的墙上,有着大幅的介绍。

但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创业者并没有一步登顶,而是几经沉浮,消失多年后再次创业,重现江湖。

除了联想汉卡、巨人汉卡之外,方正汉卡、王码480汉卡等软硬件集成的中文系统方案也在那个年代纷纷推出,中文输入渐成电脑标配。

一段“打基础”的岁月

上世纪80年代,当大部分研究中文输入法的创业者还在思考怎样把标准键盘上的功能搬到汉字键盘上时,他们中间出现了一位不走寻常路的人——王永民。

年轻人或许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但不会忘记那句经典的五笔口诀:“王旁青头戋五一、土士二干十寸雨……”

王永民有着“逆向思维”,他不甘于只在电脑键盘上敲出汉字,而是想让更多的汉字“刻”在键盘上。

1983年,他的五笔输入法问世。在此之前,极少人知晓,他对成千上万个汉字的字源和结构规律进行过详细研究。五笔最终获得多项专利,有人盛赞,他拯救了可能消失在计算机世界里的汉字。

在那个拼音输入法还未盛行的岁月,五笔输入法的出现让更多人可以透过汉字字根,对着显示屏快速敲打出文字。

在电脑还未普及的那个年代,学习机成为普通家庭接触“计算机”和学习五笔的第一个窗口。

“小霸王,其乐无穷”的广告语,已成为许多80后的回忆。

但国内最早出现的学习机却是中华学习机,中华学习机推出的第二年,22岁的求伯君选择加入香港金山公司,才有了后来的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1989年,我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版权的文字处理软件WPS1.0版低调问世。那时没引起太多人关注,也没获过什么奖。在外人眼里,这让求伯君显得有一丝落寞。

但他耐住了这份落寞,潜心研发更多版本。最终,WPS3.0F及相应汉卡推出,得到了广泛关注。

“那是一段‘打基础’的岁月”,博物馆里有相当一部分展品讲述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间的创业故事。在苏菂看来,没有这些创业者的创新,中国人对计算机的使用和通往互联网的道路,还要停滞很久。

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先行者

时间巨轮快速前行,1995年,太平洋彼岸,比尔·盖茨写了一封名为“互联网潮汐”的亲笔信。彼时,中国的因特网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互联网的概念还是一片模糊。

互联网的世界离中国人还有多远?一家名叫瀛海威的公司给出了答案。

这家公司当年在网上建了一个网站,开始面向中国网民提供互联网信息服务。在中关村街头更是立起了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广告牌。

这家被称为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创始人张树新是位“女中豪杰”,业界赋予她“中国信息行业的开拓者”称号。

瀛海威的出现就像一条通往互联网世界的高速公路,让当时中国的年轻人第一次尝试在网站上阅读电子报、在论坛上聊天……

由于种种原因,2001年开始,这家公司逐渐消失在了互联网泡沫中。之后,它常作为失败的案例被人提及,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众多70后网民心中的“地位”。

“坐地日行八万里,纵横时空瀛海威。”瀛海威消失后,网上便出现了一个纪念瀛海威的网站。16年过去了,至今仍有人跑上去留言。

“中国有太多创业公司渐渐被人遗忘,如瀛海威、8848……很多年轻创业人没有听过这些人和故事,但站在这些前人的肩膀上开拓创新。”曾在电商企业8848工作过的苏菂,经历过电商发展初期的那段岁月,有时静下来想想,觉得中国在IT领域一路走来和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之后,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敞开。“民营经济活跃也推动了中国IT产业的发展”。

年近八旬的戴焕忠就是当年享受“红利”的创业者之一。1988年,他创办的北京华讯集团是中国第一家做中文寻呼系统的民企。当年许多人腰间别着的BP机接收到的信息,不少就是从这家公司的平台上发出来的。

早期,国内无线通讯发展还十分落后,但改革开放的大门已开,人开始流动了,通信也要跟上来。

已年过四十的戴焕忠成为无线通讯领域的一名创业者。回想那时创业者的热情,戴焕忠用“一呼百应”来形容。

从BP机的单向通讯到手机的双向通讯,作为中关村第一代创业者,戴焕忠看到了通信技术的发展,看到了从吸收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过程,更看到了里面无数创业者的坚持。站在创业博物馆里,戴焕忠看到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创业者“不放弃”的成果。

而今,戴焕忠还活跃在中关村,在一家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司里为创业者提供服务。中国的IT产业,在这位老创业者的眼中,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一个产业,而是已与许多领域高度融合。“这是今后的创业者要充分考虑的。”

对过去了解得越多,苏菂想放进博物馆的物件也越多。而近20年来的IT领域成就,有许多都是无形的“创造”,搜索引擎、电子商务……BAT早已成为世界级互联网公司,要如何讲述他们的故事,是博物馆接下来的重点。

创新每天都在发生,苏菂不知道,下一个“走进”博物馆的展品是什么,但每增加一个,就意味着中国IT业的创新又向前了一步。(记者 宁迪)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思恒百科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pneumabooks.com/jiaoyupeixun/23205.html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eixin888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